封面新闻记者 车家竹 摄影 陈羽啸配资平台官网
在数字时代,美术馆展览不能仅仅停留在“书画陈列”和“文物搬家”的层面,如何让地域文化与观众形成情感连接?千年时空已然折叠,如何让历史流动在当代人的精神血脉中,实现“古今一堂”?关于“三苏与巴蜀的情谊”学术课题,如何转化成一场公众可看、可听、可感的艺术体验?
《古今一堂——“三苏与巴蜀”书画文献展策展理念》讲座现场
9月26日,来自四川眉山市美术馆负责人、三级美术师谢可人带来《古今一堂——“三苏与巴蜀”书画文献展策展理念》的讲座,给出了她的答案。
今年6月6日,由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与眉山市美术馆联合主办的“三苏与巴蜀”书画文献展在眉山市美术馆(城市艺术中心北楼)开幕。该展览以创新形式,解码三苏文化与巴蜀人文的千年互动,为观众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。这场以苏洵、苏轼、苏辙父子与巴蜀大地深厚渊源为主题的展览,不仅是一次艺术呈现,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。
眉山市美术馆负责人、三级美术师谢可人
现场,谢可人回忆起2024年的夏天,策展团队耗时二十余天,对巴蜀各地的三苏遗迹遗址开展实地调研,北至剑门古蜀道,南抵宜宾牛口坝,东达重庆巫山县,并系统梳理各类文献,形成数万字研究资料,最终确立“眉州记忆:我家江水初发源”“三苏出蜀:梦寻归路蜀山长”“蜀地百朋:谁言万里出无友”“诗助江山:至今瓣香长不断”四单元叙事框架。
“展览以‘四幕剧’的结构讲述故事:从‘眉州记忆’中家乡山水对三苏思想的滋养,到‘三苏出蜀’时千里江山路的壮阔;从‘蜀地百朋’展现他们活跃的巴蜀朋友圈,再到‘诗助江山’诉说千年文脉的绵延不绝。”谢可人介绍道。展厅内,竹影灯箱轻摇,羊皮书信可亲手翻阅,全息投影让凌云山、岷江水在眼前流转,宋代之“雅”悄然走入今日生活。
“不是我们在‘做展’,是我们在‘找三苏’。”谢可人坦言,三苏从未远去,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巴蜀山河与人心。此次展览既是眉山作为“千载诗书城”的文化回响,也是共建巴蜀文旅走廊的实践。
东坡故里,文脉不断。在这里配资平台官网,每一页泛黄文献、每一笔墨痕、每一缕光影,都在诉说:三苏还在,我们仍在读他们的诗,走他们的路。
天元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